一、设计初衷不同
抗磨和极压添加剂的区分界线不是很明确。有些在某一应用中被归类为抗磨剂而在另一应有中却被认为是极压剂;有些又兼具极压和抗磨两种性质。更易混淆的是,极压性分为温和型的和剧烈型两种,有些极压剂在低速高负荷下起作用,有些却在高速高温下起作用。通常,抗磨剂设计成在正常工况下生成表面沉积膜,从而降低连续中等的磨损速率;而极压剂则指望在苛刻工况下迅速反应生成保护膜,防止更多的危害发生,譬如:擦伤、粘结和卡咬。目前,有人建议重命名极压剂为抗擦伤添加剂(antiscuffing additives),因为抗磨剂和极压剂之间没有明显压力区分界线,而只是希望在苛刻工况下极压剂性能提高。极压/抗擦伤添加剂趋向于具有高反应活性的物质,那么有些就会对油的氧化安定性产生不利作用,也能腐蚀非铁类材料,并能降低轴承和齿轮表面的疲劳寿命。因此只有在非常苛刻的工况下才能使用他们。
二、作用机理不同
有些生成足够厚的多层沉积膜,来补充流体动力膜的空白处,防止粗糙表面的接触;有些就只是生成可补充的单层膜,来降低相互接触的粗糙表面的局部剪切力,并代替表面材料优先地被除去;有些则与表面生成化学键,并通过可控制表面材料的除去来逐渐改变表面粗糙度,直到有利于生成流体动力膜的状况重新出现为止。
极压剂是在金属表面剧烈接触时, 自然的氧化膜已被除去而油中其他表面活性组分又没有足够的反应活性生成沉积保护膜时,为了防止金属-金属粘结或熔接而设计的一类添加剂。这很可能发生在高速、高负荷和/或高温运行工况时。极压剂通过与金属表面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起作用,譬如硫化铁。它们的反应机理与抗磨剂相同,但它们与金属表面的反应,速率更高,从而成膜速率也更快,且膜本身更坚韧。有些极压剂在高速和冲击负荷下防止擦伤和卡咬,而另外一些在高扭矩、低速运行下防止跳动和波动。这两种情形下都消耗了极压剂和表面金属,并生成了更平滑、更具流体动力润滑性的反应膜,从而降低了局部摩擦和损伤。如果没有极压剂,就会发生远超过表面粗暴规模的剧烈磨损和损伤,还伴有非常猛烈的摩擦。
三、商业应用
大量的抗磨和极压添加剂已经获得了商业应用,文献和专利中也有许多具有抗磨和极压性能化合物的报道。可商业化的添加剂必须具有在润滑油组分中足够的溶解性、生产成本的合理性、不降低润滑油的氧化安定性和不增加与润滑油接触金属的腐蚀性等特点。环烷酸铅在工业历史早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环境问题如今濒临消失。同样地,氯类添加剂的使用也在减少。在发动机油、传动液和液压油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磨剂是著名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或ZnDDP)。然而,由于其中磷导致汽车催化剂中毒和锌对环境的污染,也使汽车和工业应用面临着压力,开始寻求无金属和无磷替代物。这已经形成了发展无灰抗磨和极压剂的趋势。
更多请参考润滑剂添加剂化学与应用。